中国德富塑料网最新资讯:1985年8月,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以“酱缸文化”的概念继鲁迅之后再次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反思力的存在,是衡量行业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尺,也是所谓“行业软实力”的坚硬核心。但每当面对再生塑料行业,总能被狭隘“环保”主义思潮的包围中,“废塑人”任何自省和反思的努力,都会面临声势浩大的敌意。
这30年间,“废塑人”人格的集体性崩塌仿佛势不可挡。更严重的是,行业大多数人士对职业人格障碍的基本觉知,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大众及公众媒介的传言:“垃圾”、“走私”、“污染”云云翻版《丑陋的再生塑料人》。很多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神人”,遮掩或者无视我们人类生存必然问题的存在,加剧了扭曲人格病症的恶化。就再生循环利用行业所谓“人格障碍”的疗愈和改造,是一个比觉知更难讨论的话题,资源和耕耘,曾被当作再生塑料的良药,但在引导者都出了问题的当下,这两种疗法也陷入困境。那么,“生态与呵护”依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时至30年的今天,不妨来回顾一下再生塑料行业的“蹉跎历程”。30年间,再生塑料行业经历“不堪入目”和“艰辛万苦”。 这个行业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有贡献的,但是在真正执行的过程当中,有部分企业造成二次污染,造成很多其他不规范的问题。
30年间,再生塑料行业从以前单纯依靠政策松紧,靠估价,靠税收等等来赚钱,逐渐改变成为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面做成最终产品,做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资源产出率,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好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每一个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0年间,再生塑料行业的大佬们渐渐明白,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再生塑料的产生者也是使用者。行业的每一位都应该把企业发展的企业责任,盈利的目标和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紧密的结合起来。
时值30年的今天,再生塑料行业依然“如履薄冰”和“承载使命”。 在提升再生循环利用能力和水平这个过程当中,再生塑料行业应该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绿篱行动”虽然看起来是将某一个事件爆发出来,但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30年后的今天,再生塑料行业还是要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提升,应该采用高技术提高资源附加值来推动行业的转型,要通过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盈利点来推动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21世纪中国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向合理生产、节约消费、循环利用生态文明的大转型。为此国家在这个领域里面出台很多政策,国家发改委推出城市矿产行动计划,就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具体措施,我们的工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也是这样的措施,推动城市仓储垃圾试点城市的推广也是这样的措施,围绕废弃物领域里面国家还会推出城市废弃物城市综合处理基地,现在每一个大的城市,都是一个特大型的消费城市。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个城市都要建一个综合处理基地来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天津市政府已经给子牙园区做了一个类似的规划。所以资源循环行业是21世纪新兴行业。
有数据显示,到2016年,全人类一年使用的塑料量将达到5亿吨,每年塑料废弃量大概在2.6-3亿吨,最后终点都垃圾填埋场,没进垃圾填埋场的再生塑料,基本都进入了海洋,危害人类生态环境。所以,如果没有再塑料行业,人类的生活将到处都是真正的“垃圾”,就像今天无法躲避的雾霾,有人说雾霾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果没有再生塑料行业,将面临人类生活的心间“雾霾”。
故此,我们可以很自信的说,再生塑料行业,再生塑料行业的每个人,都不“丑陋”。
更多再生塑料资讯尽在中国德富塑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