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余姚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塑料博览会释放出塑料业“中国智造”的“信号”,怀揣着希望寻来的数百家中国塑料市场在丝丝寒意中,共探转型升级的“风口”,抱团希冀着“新的春天”。
在余姚这个全国著名的“塑料王国”里,拥有国内最大的塑料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还涌现着像浙江大丰实业、浙江舜宇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余姚塑料产业从曾经静悄悄的“小”市场里,已经生长出千亿“大”生意。
但在这个特色产业强势崛起的今天,受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影响,余姚塑料制品产业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弱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作为产业源头的余姚材料供应商张峰也明显感受到这股寒流,“成本越来越高,利润又在不断降低,传统塑料企业的路子会越来越窄。”在张峰看来,传统塑料制品行业普遍步入了微利时代,若不时刻紧盯市场潮流,很可能会面临丢失客户的“险境”。
而余姚的塑料业困境也在折射整个中国塑料市场。同张峰一样,许多企业主也在为低端塑料制品“红海”竞争的惨烈心急如焚。从昔日“人无我有、人有我廉”到今天的残酷变局,让“低小散”的塑料行业倍感压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振勇认为,中国的塑料用量虽然已占到了世界首位,但国内合成树脂产业在技术水平、成本、结构、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掣肘,存在高端产品开发以跟随为主、上下游企业尚未形成合力、面向海外拓展的集成产业尚未形成等“软肋”。
然而,以“薄利多销”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路径正逐渐光环淡褪,塑料产业内部“低小散”带来的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在寒冬面前,部分企业日益羸弱终究倒下。从野蛮生长的草根经济,到静待转型的传统面孔,传统塑料产业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了结构调整的阵痛。